清代婦科醫家傅青主治經痛 竹北中醫推薦

“痛經”亦稱“經行腹痛”,早在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便有記載“女子腹部作痛"、“少腹滿痛”等描述,雖未明確指出是在“行經期”作痛,但仍被後世醫者認為是對“痛經”的最早記述;而巢元方所著的《諸病源候論》也有關於“痛經”的記載——“婦人月水來腹痛”,雖未直接提出“痛經”之名,卻也是首次明確本病的腹痛定位於月經期間。

傅青主是清初著名醫家,尤善治婦科諸證,在其留下的著作中,以《傅青主女科》最為知名。書中列有五篇條文論述“痛經”,將其劃分為五證,分別創立五方以論治。

本文將基於《傅青主女科》關於“痛經”的五篇條文,總結傅氏對“痛經”病因病機的認識,及其組方用藥特色,結合醫案,分析對臨床診療的重要價值。 

為什麼月經停了又來?  血虛肝鬱型經痛

第一篇 

血虛肝郁之痛經

婦人有經水忽來忽斷,時疼時止,寒熱往來者,人以為血之凝也,誰知是肝氣不舒乎!

——《傅青主女科·調經篇》

病因

婦人行經期間,肌表腠理大開,易受風寒之邪侵襲,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中有言“五臟所惡......肝惡風”,則肝氣閉塞於內,又肝主疏泄而藏血,則全身氣機運行不暢,肝氣滯則經血不行。

故而,癥見經量或多或少,色淡質稀而有血塊,下腹部時有疼痛,隨經期寒熱交替而反復發作,且伴胸脅脹痛、善太息、心悸心煩諸癥。

症狀治法

傅氏認為女子以血為本,每月經來而陰血流失,治療當以補肝中之陰血,解肝郁而散風寒為法,並創立加味四物湯來治療此類痛經。

加味四物湯

熟地 一兩  白芍 五錢  

當歸 五錢  川芎 三錢  

白朮 五錢  牡丹皮 三錢

元胡 一錢  甘草 一錢  

柴胡 一錢

傅氏按

此方用四物以滋脾胃之陰血;用柴胡、白芍、丹皮以宜肝經之風郁;用甘草、白術、玄胡索以利腰臍而和腹疼,人於表裏之間,通乎經絡之內,用之得宜,自奏功如響也。

為什麼月經來前肚子會痛? 肝鬱化火型經痛

第二篇

肝郁化火之痛經

婦人有經前腹痛數日,而後經水行者,其經來多是紫黑塊。

——《傅青主女科·調經篇》

病因

肝屬木,主疏泄,喜條達而惡抑郁,婦人經水來前肝氣郁滯,肝失調達而氣機不暢,血行不通;肝經郁熱,日久化火,火熱內擾,灼燒津液,亦使經血不暢,不通則痛。

故此癥見經前少腹脹痛,甚則疼痛拒按,月經先期,經色紫暗或有血塊,伴煩躁易怒、口苦口幹等癥。

癥狀治法

傅氏認為女子以肝為先天,肝郁化火致血海不寧,治療以大泄肝中之火,疏肝解郁為法,並制宣郁通經湯治療此類痛經。

宣郁通經湯

白芍 五錢  當歸 五錢  

丹皮 五錢  山梔子 三錢  

白芥子 二錢  柴胡 壹錢

香附 壹錢  川郁金 壹錢  

黃芩 壹錢  生甘草 壹錢

傅氏按

此方補肝之血,而解肝之郁,利肝之氣,而降肝之火,所以奏功之速。

第三篇

肝氣上逆之痛經

婦人有經未行之前壹二日,忽然腹疼而吐血。

——《傅青主女科·調經篇》

病因

肝為剛臟,其氣以降為順,宜順不宜逆。若肝氣郁結,則其氣不順反逆,而氣為血之帥,血隨氣逆,上溢發為吐衄。


故癥見經前壹二日小腹疼痛,吐血,色深紅而量較多,月經先期,量少,經凈後吐血亦止,伴胸脅脹痛、暴躁易怒、頭暈目眩。

癥狀治法

傅氏強調吐血日久則損傷腎氣,故治法宜“於補腎中行順氣之法”,即平肝順氣,益精補腎,並創順經湯為方。

順經湯

當歸 五錢  大熟地 五錢  

白芍 二錢  丹皮 五錢  

白茯苓 三錢  沙參 三錢  

黑芥穗 三錢

傅氏按

此方於補腎調經之中,而用引血歸經之品,是和血之法,實寓順氣之法也。肝不逆而腎氣自順,腎氣既順,又何經逆之有哉!

月經結束下腹悶痛 - 腎虛肝鬱型經痛 

第四篇

腎虛肝郁之痛經

婦人有少腹疼於行經之後者,人以為氣血之虛也,誰知是腎氣之凅乎。

——《傅青主女科·調經篇》

病因

傅氏認為根據五行相生相克原則,若腎水虧虛,水不涵木,則肝郁愈甚,肝木克於脾土,致木土相爭,氣機逆亂,發為疼痛。

故癥見經後腹痛綿綿不休,多為隱痛,喜溫喜按,伴腰膝酸軟、帶下較多、健忘等癥。

狀治法

傅氏提出“(此證)必須以舒肝氣為主,而益之以補腎之味,則水足而肝氣益安。肝氣安而逆氣自順,又何疼痛之有哉”,即治療需以補腎調肝、調養經血為主,特選調肝湯為方。

調肝湯

山藥 五錢  阿膠 三錢  

當歸 三錢  白芍 三錢

山萸肉 三錢  

熟巴戟 壹錢  甘草 壹錢

傅氏按

此方平調肝氣,既能轉逆氣,又善止郁疼。經後之癥,以此方調理最佳。不特治經後腹疼之癥也。

子宮寒  肚子總是涼涼的 月經顏色深 --  下焦寒濕型經痛

第五篇

下焦寒濕之痛經

婦人有經水將來三五日而臍下作疼,狀如刀刺者,或寒熱交作,所下如黑豆汁。

——《傅青主女科·調經篇》

病因

寒濕之邪,其性重濁而趨下,女子沖任皆居下焦,易受寒濕侵襲,兩邪客於二脈而正邪交爭,沖任內亂,脾腎虛寒,經血不暢,疼痛自生。

癥多見經前三五日臍下冷痛,痛如刀刺,得熱痛減,月經或推遲,經血量少色暗黑,質稀有血塊,伴畏寒肢冷,以下肢尤甚等。

癥狀治法

傅氏提出“利其濕而散其寒,使沖、任無邪氣之亂,臍下無疼痛之疚也”,即散寒利濕,調理沖任,制以溫臍化濕湯。

溫臍化濕湯

白術 壹兩  白茯苓 三錢  

山藥 五錢  巴戟肉 五錢  

扁豆 三錢  白果 十枚  

蓮子 三十枚

傅氏按

此方君白術以利腰臍之氣;用巴戟、白果以通任脈;扁豆、山藥、蓮子以衛沖脈,所以寒濕掃除而經水自調,可受妊矣。倘疑腹疼為熱疾,妄用寒涼,則沖任虛冷,血海變為冰海,血室反成冰室,無論難於生育,而疼痛之止,又安有日哉!

傅氏論治特色

縱觀前文中傅氏創制的五方,其中四方均以調肝之法論治痛經。女子以肝為先天,肝主疏泄,屬木而藏血,為經血之源,傅氏認為“肝氣不開,則精不能泄”,肝氣郁結,血脈不暢,經脈不利,則致痛經,因此傅氏認為肝失疏泄是痛經的基本病機,治療重在疏肝解郁,調節肝氣,補養肝血。

腎即先天之本,任主胞胎,為肝之母,故而傅氏註重肝腎同調,母子同治,以肝腎立論;同時,脾胃即後天之本,主運化,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失健運,則氣血乏源,胞宮失養,不榮則痛,且水濕停聚於下焦,不通則痛,故而傅氏認為疏肝補腎,亦需兼顧健脾護胃。